CPPA?VPPA?關於綠電交易的購電協議及方法一次看

綠電交易

近年公私部門都大力推動溫室氣體盤查,許多單位及機構在經過盤查後已經進一步意識到「用電」產生的範疇二排放是內部碳管理的「灰犀牛」,未來將面臨國際進出口貿易碳足跡的限制,更可能失去與上下游、供應商及客戶合作的機會,這也讓綠電的議題成為近年的產業趨勢,本文將解析目前綠電市場上常見的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方便讀者了解不同種類協議的意涵。

前言

電業主要可分為發電、輸配電及售電三大業別,台灣的電力市場過去由台電壟斷,其集三業於一身,直到2017年修正《電業法》,開放民間企業競爭發電、售電與電力服務,但因政府承諾以固定的躉(ㄉㄨㄣˇ)購費率收購再生能源,使大部分的綠電實際上都由台電收購,只有少數綠電與企業簽訂供電協議,直到2020年躉購費率下滑,以及企業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綠電,才逐漸建構出台灣的綠電交易市場。

綠電交易模式

台灣目前有三種方式可以取得綠電:簽訂企業購電協議(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CPPA)、自發自用和購買再生能源憑證(T-REC),分別說明三種方式如下:

企業購電協議CPPA

台灣市場目前最大宗的綠電交易方式為透過CPPA進行交易,買家直接與第一型再生能源電廠(指發電業依電業法及其相關規定,設置利用再生能源發電之發電設備)或是再生能源售電業者簽訂CPPA,電價與供應年期皆由買賣雙方議價,沒有上、下限的規定。

CPPA是長期合約,能確保用戶確實使用或生產再生能源,而非單憑電證分離的再生能源平整抵銷碳排放,只是買家無法轉售透過CPPA購買的電力。

CPPA模式

CPPA優點在於用戶無需投資建置發電設備,由電廠負責維運設備,更容易確認綠電的來源及量能,且能依據用戶的需求靈活調整購電協議的規模和年限;其缺點在於合約需要第三方監督及管理,以確保電廠確實將綠電傳輸到用戶手中,且傳輸綠電受到電網限制,部分購電協議較建築物的租賃期間還長,可能造成協議執行的困難。

自發自用

用戶可以自行建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無論是哪種型態的再生能源都沒有容量限制,如常見的屋頂型或地面型太陽能,當綠電通過用戶端電錶時,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將自動產生憑證至帳戶中。

自發自用的優點為能自行掌控發電成本,還能將產生的多餘電力在市場上銷售;缺點則為電廠建置成本高,需要前期投資大量資金,且需要持續的營運及管理,亦可能因政策或國際情勢的轉變使收入減少、成本增加,造成虧損。

購買再生能源憑證T-REC

T-REC是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是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針對再生能源發電設備進行查證後核發的綠電憑證,一張憑證為1000度的綠電,這樣的憑證因有政府查證背書,方便用戶量化計算減碳效益,應用於溫室氣體盤查、永續報告書或碳足跡認證等數據驗證。

有些已經設置自發自用的用戶其實只需要電,並不需要證明其為再生能源,意即不需要T-REC,因此在憑證可以轉手一次的規定之下,就能將T-REC轉賣出去,就是所謂的「電證分離」。

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設有電證分離T-REC競標專區,可以透過該平台競標及購買,然而,受用電大戶條款規範者,不得使用這種方式取得綠電憑證。

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網站
資料來源: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網站
電證合一與電證分離的T-REC差別在哪?

如果去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的網站轉一圈,一定會被許多第一次看到的名詞弄得糊里糊塗,例如最常看到的電證合一和電證分離,到底差別在哪裡?

所謂的電證合一就是完全由再生能源電廠產出,透過自售或是委託售電業轉售電力與憑證,購買電證合一的T-REC需要簽訂CPPA,且需要進行電力的轉供配電規劃,結算則比照一般的方式採用時間電價並每月結算。

電證分離則是由自發自用的案場產出,由於這些案場僅有電力需求,不需要再生能源憑證,因此將其產生的憑證放到市場上出售,電證分離憑證交易時不需要進行任何配電,只需要交易憑證本身即可。

電證分離模式

其他國際常見綠電交易模式

除上述交易模式之外,因各國法規限制及電業結構的不同,還有VPPA及綠色費率等方式較為常見,分別說明如下:

虛擬購電協議VPPA

VPPA全名為虛擬購電協議(Virtual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與CPPA概念完全不同,VPPA是一種差價合約,用戶與電廠決定合約期間及履約價格之後,電廠不會將綠電直接提供給用戶,而是將綠電在市場銷售,並將銷售的金額與原先議定的履約價格進行計算,如果市場銷售金額低於履約價格,用戶需補足差額;反之,若市場銷售金額高於履約價格,則會將差額還給用戶。

VPPA模式

VPPA優點在於促進再生能源電力市場的交易活動,可說是一種電廠使用的融資活動,透過固定的購電費率保證基本的收入,而用戶則可能因此賺取額外收入;缺點則是若電力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則可能造成較大的損失,且VPPA完全不涉及供電及憑證交易,僅是一種財務合約,較難表現出使用綠電的初衷。

綠色費率

綠色費率,或稱公用再生能源方案,是用戶與公用事業簽約,將公用事業透過自有或第三方電廠所產生的綠電,以支付額外費用的方式來使用綠電及取得憑證,其優點為用戶容易購買綠電,合約內容簡單且期限靈活;缺點為需視電力產業特性才有機會適用,其開放程度及普及度相對較低。

綠脈觀點

本文詳細介紹台灣及國際上綠電市場的各種交易方式,透過深入分析企業購電協議(CPPA)、自發自用及購買再生能源憑證(T-REC)等多元化方法及其優缺點,協助大家對於綠電如何交易及使用有進一步的理解。

這些機制各有其設計和實施的背景,都反映了台灣對於擴展再生能源使用和達成氣候目標的承諾。

綠脈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增加大家對於選擇合適綠電方案的信心和知識,從而推動更多企業和個人投入綠色能源的使用,以實現環境保護和節能減碳的目標,隨著更多人了解和採納這些交易方式,台灣的綠電市場將持續成長,為創建一個低碳經濟體系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資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