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課程
什麼是碳焦慮?
去年台灣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歐盟也開始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會讓許多有在關注環境問題的人摸不著頭緒,這些政策與規定到底是什麼東西?對我、我的公司和我的工作會產生什麼影響?稍微有危機意識的人會想要搜尋相關的知識、去上相關的ESG課程,才能消除對這種資訊落差的不適感,我們就稱作這樣的不適感叫「碳焦慮」。
想要上課獲得國際認證,但坊間課程開設浮濫、沒有保障
台灣的碳權交易所在去年正式掛牌,也在去年12月下旬開始進行第一批的交易,使台灣正式進入排碳有價的時代,也因此,現在有許多公司、法人或個人都開始開設碳盤查、碳權交易或永續發展相關課程。
然而,經濟日報曾以《碳權交易正夯 當心你買的民間碳權、上的ESG課程 可能白忙一場》報導這些課程收費驚人,卻不一定能得到其所宣稱的國際認證,更有甚者,可能連講師都不夠資格來開課。自由時報也報導民眾報名參加民間機構辦理的ESG淨零永續管理師培訓課程,支付了24萬元的學費,才發現該機構沒有經過國際組織認證,無法核發ISO相關證照。
除此之外,不只一般民眾會發生前述新聞報導中的案例,甚至大型機構也有可能受騙。例如,中國生產力中心這樣的大型培訓機構曾發出一則公告,表示發證單位在辦理課程之後才告知無法依約發證,即使請該公司負責人出面說明都未獲得明確回覆,顯有卸責之嫌,最終中國生產力中心自己將課程學費退還給學員,自己繼續與那間公司走法律程序。
此外,也有國內知名的大型研究機構號稱與某國外基金會合作開設永續規劃師認證培訓,但綠脈在查證後,發現該國外基金會其實只是國內某教育機構自行設立。號稱「國際」卻相當的「在地」,相關的案例屢見不鮮,就像是沒有政府立案的補習班,宣傳文案上寫的光鮮亮麗,好像上完他們的課就會是ESG領域炙手可熱的人才,但大部分教學內容只像是自我充實的通識課程,實在不需要花費數萬甚至數十萬去上課。
如果投入大量資金上課能獲得國際級認證,那還情有可原,然而,許多開課單位並不具備頒發認證的資格,他們所頒發的證書也缺乏公信力。對於那些為了轉職而上課的求職者而言,這些課程更是耗費大量金錢卻僅能得到一張毫無實際價值的紙。
哪些是有用的國際認證呢?
目前國際上皆沒有官方認證的永續管理師等證照,僅有碳盤查、碳足跡等領域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有稽核員、主導稽核員等認證,此外像永續報告標準GRI亦有專業資格認證。換句話說,目前沒有「永續管理師」這種整合型的國際證照,僅有像剛才提到的碳盤查(ISO 14064)、碳足跡(ISO 14067)或是永續報告書標準的專業認證(GRI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因目前台灣採行的永續發展路徑是遵循前述的國際標準,因此只要認明前述提到的國際認證即可。
重要認知:完課證明不是國際證照
在搜尋相關課程時,除了看到許多課程標榜將頒發自己所印製的認證以外,最多的就是將某個看起來很具公信力的國際組織名稱搬出來說這堂課是這個組織認證的。這裡有個大家必須要認知的觀念,那就是完課證明不是國際證照,證照是需要經過考試後由發照單位所擔保的專業能力認證,而完課證明僅只是一張代表你上完這堂課的證明,並沒有任何人擔保你在這堂課上學習了什麼專業知識。
也因此,發照單位是什麼樣的機構對於這張證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誰都可以製作課程跟證書賣給其他人,但不是誰都具備公信力能擔保這些證照代表的意義,而非只是印來賣錢。
接下來我們會詳細說明若有興趣參與ESG相關課程,該如何選擇。
認明這些開課單位的國際認證才有保障
環境部曾呼籲,若非經政府機關委託或授權,訓練機構核發的證明或證照無法適用於《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訂的資格,也就是要申請成為環境部認可的碳盤查查驗員,依目前規定需要至少20小時的課程訓練,課程內容是由環境部規劃並委託或自行辦理開課,合格證書則由環境部核發,因此坊間訓練課程的上課證明無法作為時數計算。
除了查驗人員訓練課程外,環境部也有開設針對企業及一般民眾的淨零減碳專業知能課程,綠脈建議大家若對溫室氣體盤查相關課程有興趣,可以先到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的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看看開課單位是否是網頁裡列示的合格查驗機構,查驗機構是通過國家標準許可的話較有公信力,他們所頒發的訓練證明與證照才比較有可信度。
若認為每次看到開課都需要上網查詢太過麻煩的話,也可以到國家環境研究院的環保訓練管理系統上報名相關課程,不僅課程費用合理可負擔,滿足特定條件甚至可以免費上課,上課時數也可以符合環境部的規定。
綠脈觀點
目前永續及淨零等領域課程尚未有管理制度,沒有經驗的人突然成為專家開課、不合理收費等亂象時有所聞,若大家也對如何挑選相關課程而感到困擾,希望這篇文章能有所幫助,我們也強調並非只有前述的方法才是唯一判斷基準,只是對於剛踏入這領域的初學者而言,要立刻能判斷開課單位、課程內容的品質實在太困難,因此可以利用國家的資源累積經驗,具備一定的知識量後自然就能自行判斷。
我們希望讀者不要被自身的焦慮驅使,讓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花在不值得的地方;也希望這些「業者」能秉持著永續領域的精神—ESG中很重要的精神就是誠信—讓我們的環境更好、更成熟。用現在這種方式賺錢、賺取聲量一點都不屬於誠信經營的範疇,隨著永續知識的普及,現在這種方式也會越來越不可行,短視近利的經營方式跟「永續」這兩個字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延伸閱讀:綠色能源是什麼?與再生能源及潔淨能源有差別嗎?核能是綠電嗎?、SBTi是什麼?企業如何參與?有什麼流程?詳盡說明在這裡